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又名《《别东鲁诸公》,诗的主题就是最后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读全诗可体会到诗人心灵深处的强烈矛盾,但又不得不压抑着。最后还是道出了自己的心声,表现了诗人不畏权贵、不愿俯首贴耳摧眉折腰的气节。
艺术手法: 想象丰富 通过梦境的描绘,借助仙界的出现,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诗中所写的,是梦游而不是真游,却又以现实为基础。天姥山神仙的出现,是作者对美好世界的反映。 构思新奇 歌颂洞天之美丽,以鞭挞唐王朝的丑恶,抒发对天姥的追求,以显示对权贵的憎恨;为惜别而赋诗,却写游访名山,以明自己目前和今后的战斗意志,别开生面。作者为表达自由奔放的思想感情,不拘一格,让句型多变化,节拍有缓急,显出了一派独特的风格。 衬托的表现手法 比如他写梦境中仙人们其乐融融的和谐景象就是为了衬托出现实的黑暗。 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第一段写的是实景,第二段写的是虚景,所以是虚实结合。 对比夸张的艺术手法 作者以“瀛洲”来衬托天姥山,“以虚衬实”突出了天姥山胜景,暗蕴着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
李白早年就有济世的抱负,但不屑于经由科举登上仕途,而希望由布衣一跃而为卿相。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此广造声誉。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李白的朋友道士吴筠向玄宗推荐李白,玄宗于是召他到长安来。李白对这次长安之行抱有很大的希望,在给妻子的留别诗《别内赴征》中写道:“归时倘佩黄金印,莫见苏秦不下机。” 李白初到长安,也曾有过短暂的得意,但他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玄宗的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了权贵,连玄宗也对他不满。他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就被赐金放还,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
李白离开长安后,先到洛阳与杜甫相会,结下友谊。随后又同游梁、宋故地,这时高适也赶来相会,三人一同往山东游览,到兖州不久,杜甫西入长安,李白南下会稽(绍兴)。这首诗就是他行前写的。 题目:“吟”,古诗的一种体式,内容大多是悲愁慨叹,形式上自由活泼,不拘一格。“梦游天姥吟留别”就是把梦中游历天姥山的情形写成诗,留给东鲁的朋友作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