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乐百科网

专业百科全书知识分享平台

趣味问答 徽班进京 (打一成语)

南腔北调

拼音

[nán qiāng běi diào]

释义

形容语音不纯,搀杂南北方音。

出处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两边一幅笺纸的联;上写着:三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

例句

在部队里,各地方的兵源都有,他们的口音~,叫人很难判断出他们的籍贯。

徽班是中国清朝中期兴起于安徽、江苏等地的戏曲班社,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为给高宗弘历祝寿,从扬州征调了以著名戏曲艺人高朗亭为台柱的“三庆”徽班入京,成为徽班进京的开始。清代(公元1644——公元1911)徽调在南方非常受欢迎,有许多著名的徽班。“四大徽班”进京,被视为京剧诞生的前奏,在京剧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清末宣统二年(1910),“四大徽班”已相继散落。

清朝弘历(乾隆)皇帝喜爱戏剧,每次到江南巡视,都要请江南各戏班到扬州演出。1790年是他的80大寿。为此特召当时的“二黄耆宿”高朗亭率三庆徽班和其他各种戏班来京演戏。演后留在北京进行民间演出,大受欢迎。便引来“四喜”、“启秀”、“霓翠”、“和春”、“春台”、“三和”各徽班相继进京演出。其中最著名的是“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

一般是指安徽的戏班进入北京

就是黄梅戏到京城去演出。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
网站分类
最新留言

    Powered By Z-BlogPHP 1.7.4